客服
全国热线
400-6900-880
联系邮箱
zcdl@zcdl.com
客服电话001
0510-80710777
客服电话002
0510-80713999
OA
邮箱
首页 · 党建新闻 · 详情
中电联:今年能源电力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9日 08:26

依据去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考虑当前全球抗疫、俄乌战争、极端气候、经济下行等等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电联预测今年全国电力需求整体平衡,部分时段部分区域偏紧,“十四五”期间我国用电量年均增长超过5%,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9.5万亿千瓦时。同时,能源电力行业发展将面临“双碳”目标推进、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转型不断深化、电力系统运行成本持续增加、电力供需平衡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

能源电力低碳转型路径选择

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能源电力行业实现高质量的外部目标和内在要求,中电联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在会议上发言表示,“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是能源电力转型的关键期,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成为电力装机的主要能源。要保持风电太阳能发电快速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友好大型风光伏基地项目,积极推动风电和光伏分布式开发,积极推动海上风电的规模和发展,预计2025、2030年全国风电装机分别达到4亿千瓦和5.8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5亿千瓦和7.8亿千瓦。

“积极推进水电、气电等清洁能源开发,以新能源地区主要河流为重点,加快推动流域调节作用强的龙头电厂开发,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水电开发,预计2025、2030年全国常规水电装机分别达到3.7亿千瓦、4.4亿千瓦,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度发展调峰气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大力推进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开发,加强储能电站体系建设,明确建设规模布局,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多措并举,大力发展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新型储能,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支持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等储能应用,加强储能标准建设,提升检测能力,保障储能安全。”杨昆表示。

电气化是多种能源综合利用的优先选择,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中电联预计“十四五”期间电能替代新增用电量力争超过8000亿千瓦时,2025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超过30%。

杨昆认为,要大力实施电能替代,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激励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电能替代项目予以支持,深入实施工业领域、交通领域、建筑领域电气化升级,持续提升城乡电气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电力采暖,深入推进电力普遍服务,持续巩固农村改造升级、农网改造成果,进一步提升农村边远地区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大局,大力推进以电力为中心的综合能源系统建设,依托智能电网、城镇燃气网、热力管网等能源网络,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

“双碳”目标下正确认识煤电价值

煤电一直是电力工业运行的坚实基础,也是由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的。去年下半年,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的缺煤限电现象,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21年,煤电以47%的装机占比,贡献了超过60%的发电量。在国家电网区域,煤电装机容量占比虽然历史性的下降至50%以下,却提供了62%的发电量,更是支撑了75%的高峰负荷需求。无论是中央,还是行业内,都开始逐渐认识到了煤电作为保障新能源消纳和电网稳定的压舱石作用。3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主持召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专题座谈会。会议明确“切实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国家能源电力安全保供。”

杨昆表示,“十四五”期间煤电发展要坚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适度安排煤电新增规模,服务新能源发展。煤电机组尽可能按照增机减量的思路安排运行,增加装机满足电力平衡要求,减少发电量,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发电,减少碳排放。预计到2025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约为12.5亿千瓦。

“煤电平抑新能源大规模介入的波动性和随机性,保障新能源消纳和电网稳定的‘压舱石’作用还将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杨昆指出,到2030年随着新能源占据装机主体,煤电仍然是系统灵活性和发电量的第一大支撑电源。到2060年基于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考虑,煤电依然会保持一定的规模,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能源供给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做进一步的系统评估,从保障能源安全、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煤电兜底保供、系统调节、应急备用等多位价值,先立后破、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煤电由主体电源向调节型电源转变,确保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有序替代。作为调节型电源,煤电机组需要加快灵活性改造,同时也需要完善电力市场辅助服务补偿与交易等政策,让煤电企业能够获得足够收益,引导煤电充分发挥容量效应和灵活性优势,并做好延寿管理。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中电联预测,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随着新能源装机的增加,煤电机组的相对容量下降,一些在传统电力系统接触不多或研究不深的问题将会给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带来极大挑战。

杨昆表示,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双高与双随机的特点,需要采取系统性措施,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电网,加强源网荷储间的多元互动协调,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开展新型电力系统结构、运行、源网荷储协调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和攻关,制定出台新型电力系统相关标准。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加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打造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平台,持续优化完善区域电网主网架,推动建设适应分布式、微网发展的智能配电网,提升电力系统数字化水平,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规模超算等基础,建设多源协同调度系统,优化电网运行模式,大幅度提升系统运行、预测精度,事实电力供需信息的实时匹配和智能化响应,确保系统安全、稳定、可控、能控、在控。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国平表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实际本身体现了电力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才是我们思考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基本的路径。

陈国平认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重点要把握好变和不变的关系。“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基于传统的交流电的技术理论所形成的控制技术也发生了变化,这是变。”陈国平表示,不变的是电力系统仍然以交流电为基础。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变与不变的思考,陈国平建议加快建设灵活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高效消纳。加快推动煤电机组的节能、供热、灵活性改造。特别是抽水蓄能技术相对成熟,而且抽水蓄能的发展方向要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在技术特点上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陈国平认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时间紧迫,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因此在目标研究上要静下心来,保持头脑清醒,在解决路径的关键问题上要多下力气。只有这样,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才能更科学,更稳健。